圣洗,圣体,告解

F1  浅谈圣事:有形标记赋予无形的恩宠
F2  洗礼使人得救,并非见证这麽简单
F3  洗礼 -- 由水和圣神而生
F4  有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的讨论
F5  科尔乃略/哥尼流的特殊受洗个案
F6  铎/多三:5的「重生的洗」
F7  婴孩领洗并不违反圣经,也算不上剥夺子女的信仰自由
F8  天主教也有浸洗
F9  「圣体圣血是耶稣的肉和血」的圣经及经外文献论据
F10  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
F11  可按字面来了解弥撒是 「重行」 十架祭献吗?
F12  书评1:从弥撒文献看《罗马天主教的福音》译得怎样?
F13  告解,皆因跟从圣经!神父怎麽会有赦罪权柄?
F14  信徒犯罪後要忏悔做补赎是合情合理的
F15  有圣事并不相反「因信成义」的道理 
F16 天主教要神父做上帝和信徒的中间人/中介, 天主教徒「只能间接」丶「不能直接」同天主接近丶祈祷丶交往吗?

返回目录

F1 浅谈圣事:有形标记赋予无形的恩宠

  1. 误解者认为天主教的圣礼(指「圣事」)只是一堆外在的礼节,又说圣经绝对否定任何圣礼有圣化信友之能力,因这只会叫人集中相信圣事本 身, 而不是相信神本身,况且神从没有应许透过天主教洗礼告解叫人得救丶得恩宠(误解者指得救丶得恩宠即是得超自然能力灌输)。小弟现试作回 应。
  2. A) 圣事就是通传耶稣的救恩

  3. 首先,天主教肯定耶稣的死救赎了世界,《天主教教理》第613条说:「基督的死是逾越祭献,藉此『除免世罪的羔羊』(若1:29)完 成了人类 决定 性的救赎,它又是使人与天主重新共融的新约祭献,藉那『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玛26:28)的血,使人与天主重归於好。」
  4. 但是,一个信徒怎麽知道自己已经领受了耶稣这份肉眼看不见的救恩呢?或问:这份无形的救恩如何清楚地通传给人呢?答案就是透过耶稣所 建立的 「圣事」(例如:圣洗丶告解等),《天主教教理》第1076条说:「在教会『圣事』礼仪的庆典中,通传(或分施)基督逾越奥迹的果实。」 (笔者按: 「逾越奥迹」即耶稣的死而复活)第1128条也指出:「圣事……基於基督一次而永远完成的救援工程而产生效果。」原来圣事并不否认耶稣的 救恩,反之, 圣事「预设已有信德」(《天主教教理》第1123条),的确,谁若像佛教徒那样不信耶稣及其救恩,又怎会前来领圣事呢?
  5. 圣事「有圣化信友之能力」是有圣经为证的,天主/神确实曾应许「透过洗礼丶告解赐人救恩」,比方,耶稣说:「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 (谷/可16:16,其他章节可见若/约3:5-6,铎/提多书3:5等处),耶稣也叫宗/使徒们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 名给他们授洗」 (玛/太28:19),耶稣向宗/使徒们说:「你们领受圣神吧!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若/约20:23),这点的确重要!上述 两项我们分别称之 为 「圣洗圣事」及「告解/修和圣事」,经文中所说的「得救」和「赦罪」是天主赐的恩典/恩宠,所以天主教会有「圣事赋予恩宠」的讲法。
  6. 有些人听见恩宠是超自然能力的灌输,可能会有点怪异的感觉,让小弟先澄清这一点。「超自然能力」这一中文名词似乎不是误解者首创,小 弟在 《天主教的真相》一书早已看到。这词句也许能使人误以为它是甚麽特异功能(一笑),小弟相信它应是指Supernature Grace,天主教中译为「超性恩宠」。 人会运用理智来思考,肚饿时要吃东西,倦了要睡觉……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人性)的范围;所谓「超性」,即超越人的本性,不是人本性所拥有 的,成义是 超性的(人凭自己不能成义嘛),信望爱三德是超性的(恩宠),格/林前12:3说若没圣神感动,人不能说「耶稣是主」(信德),这是超性 的!因信靠全能 而又掌管一切的天主,以致在一切看来是黑暗,人已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仍对事情/将来抱有希望(望德),这也是超性的!世上这麽多诱惑,人 会爱天主在 万有之上,又会爱人如己,尤其是爱仇--爱仇实在不容易(爱德),这亦是超性的!
  7. Grace即恩宠/恩典,简言之是天主对人的爱。祂的「爱」能具体地表现於(对人的)接纳丶宽恕丶助佑丶医治丶指引丶拯救……祂把自 己当作礼 物般 送给人(圣子降生及为我们死於十架,倾注圣神/圣灵在你心中等等)也是祂爱的表示,即恩宠。天主是至尊无对的至上神,人是卑微的受造物, 人本来是与 天主不相配的,一个高,一个低,但是天主都爱人,故此,祂对人的爱是一份恩典/恩宠,天主教惯常叫它作恩宠,小弟觉得这个词语很美,因为 「宠」丶 「宠幸」等字都表达出在上者对在下者的爱。在天主教内,说你很有恩宠,即说天主很爱你,常与你同在,助佑你,祝福你云云,说告解圣事有赦 罪的恩宠, 即说透过告解,天主宽恕了你,赦免了你的罪。
  8. 天主教谈及圣事时有句很常用的说话,就是:「(圣事)是耶稣亲自建立的有形的礼节(也常会说「有形的标记」),为表明,并赋给圣宠与 领圣事的 人 。」及「有形的标记赋予无形的恩宠」,圣事也就是天主与人相遇的一个途径,它是天主将祂看不见的恩宠赋予人的一个具体途径,人在圣事中领 受天主的恩宠 。容我再以告解作个例子:天主透过告解圣事具体地赦免人罪,人透过告解圣事得到罪赦(的恩宠)及其确据(清楚肯定自己的罪被天主赦了)。
  9. B)天主「会不会」透过圣事来通传祂的恩宠?

  10. 也许有人会质疑说:「天主根本就『不需要』圣事(或其他中介),也可以通传祂的恩宠!」对,天主的确「不需要」圣事,祂即使不用告解 圣事亦能 赦 免人罪,即使祂赦人罪时没具体地表达出来,那人的罪仍可被祂赦免。
  11. 天主的确「不需要」圣事,不过,天主「愿意/会」透过圣事!例如:耶稣向宗/使徒们说:「你们领受圣神吧!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 免;」 (若/约20:23)这就清楚见到祂「愿意/会」这样做(指透过圣事)。
  12. 祂这样做(指透过圣事)是为我们的好处,因为人是一个整体--有看不见的心灵丶精神的部份(如思想感情),也有看得见的丶可触摸到的 物质部份 (如身体)。若我得罪了某人,後来他原谅了我,并有所表示(例如对我说:「算了吧」或「我原谅你啦!」或再与我谈话丶握手等),与他没有 任何具体的 表示,我只是心里知道他原谅我而已,相比之下,「有具体表示的」会使我更清楚确切地体会到他的宽恕。我与他的关系更是明显地修好了。同 样,天主建立 告解圣事让我们可以具体地体会祂的宽恕和接纳,祂很好哩!
  13. 「会具体地表示」大概不是天主唯一的做法,但祂却常「会具体地表示」,例如在旧约,祂以约柜表示祂的临在,在新约,耶稣宽恕人时明明 说出 「你的罪已赦了」(谷/可2:5),祂接纳那些被人遗弃,没有人「敢」和「肯」触摸他们的痲疯病人(「接纳」是看不见的),医治他时,耶 稣(故意) 「伸手抚摸他」(谷/可1:41),让那被医治肉身病苦的人也具体地体会到祂(看不见)的接纳和不遗弃,恢复了他的尊严,也医治了他的心 灵!教友透过 宗/使徒们看得见的覆手,就领受了看不见的圣神/圣灵(宗/徒8:17,19:6)。天主看不见的恩宠/恩典,透过有形可见的标记(包括 行动丶说话丶一些 物件,如水丶油等等)具体地表达了出来。
  14. C)总结

  15. 圣事就是如此,恩宠(内在的)与标记(外在的)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若将它们硬拆开来,把圣事的「外在有形可见」的标记架空出来当作 是一堆空 洞的仪式礼节,当然可以讲到好像天主教生按白造一些圣礼出来,或说「圣经并没有说人照着这些圣礼来做便可得救/得到恩宠」,「这只会叫人 相信圣事本 身,而不是相信神本身」云云,但这已不是天主及天主教的圣事的原来意思了。
  16. 不幸,有时人们(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人士)讲述圣事时较着墨於外在的礼节,讲到圣事好像只是一堆仪式,若被不明个中道理的人看到,这 种表达可 能会引起别人的误会。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5年6月16日

返回目录

F2 洗礼使人得救,并非见证这麽简单

  1. 误解者否认天主教圣洗圣事能使人重生得救,他引用罗6:3-4声称:「洗礼乃是我们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的一个公开见证,表徵 我们里面 的一个 属灵经历」,他又以那个与主同钉的强盗虽未领洗,却只有信,便可得救(参阅路23:33-43),作为例证,认为得救只靠「信」,无需洗 礼。本人谨以下文 回应。
  2. A)「信」与「洗」常连在一起

  3. 在初期教会,信(包括悔改皈依[1] 和信从耶稣)与洗礼是连在一起的。耶稣升天前派遣门徒宣传福音时,就说:「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谷/可16:16) 教会遵行祂的吩咐,伯多禄/彼得第一次宣讲後,三千人信主,他们向伯多禄和其他宗/使徒说:「诸位仁人弟兄!我们该作甚麽?」伯多禄便对 他们说: 「你们悔改罢!你们每人要以耶稣基督的名字受洗,」为甚麽这样做呢?或问这样又有甚麽效果?伯多禄下一句说话就表达了出来:「好赦免你们 的罪过, 并领受圣神的恩惠。」(宗/徒2:37-38)可见洗礼能使人「赦免罪过」及「领受圣神的恩惠」。领受圣神的恩惠[2] 就是泛指使人成为天主子女(迦/加3:26)丶 与基督同为承继者(参阅罗8:15-17)丶义人(格/林前6:9-11)丶圣神的宫殿(格/林前6:19)丶基督的肢体(参阅格/林前 12:12- 27)丶新的受造物(格/ 林後5:17)……
  4. 信与洗礼密不可分,甚至在圣经中,「信」与「洗礼」互换地使用,即有时说人因信德而得救,有时说人因洗礼而得救,例如迦/加 3:26-27就 说: 「其实你们众人都藉着对基督耶稣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为你们凡是领了洗归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成了天主子女」和「穿上基 督」两 个讲法基本上是同义的,一个人不论是「成了天主子女」或是「穿上了基督」都是承受天国恩许的人,如此说来,迦/加3:26-27的「领了 洗」和「信仰耶 稣」也是一样使人得救的;狱卒一家听了主的圣道,当夜就「领了洗」,他们便因「信了主」而满心喜欢(参阅宗/徒16:30-34),信与 洗礼就是这麽密切 ,信的就会洗礼(参阅玛/太28:19,宗/使16:30-34,宗/徒19:1-7等),信是洗礼的基础,信所带来的成义效果,在洗礼 中「实现」 (actualize)出来 。今日天主教在圣洗的礼仪中,学完道理(通常至少一年,有些年半,甚至两年)的成人候洗者也要先表明「弃绝罪恶」及「宣认信仰」, 然後才洗礼。
  5. B)洗礼是个怎样的公开见证

  6. 误解者引用罗6:3-4,认为:「洗礼乃是我们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的一个公开见证,表徵我们里面的一个属灵经历」。我们祈祷 (尤其是 在人前祈祷) ,在某个角度下都是「一个公开见证」,但祈祷主要是不是在於「作个公开见证」呢?应该不是吧!我们不是为给人公开见证才祈祷哩!祈祷主要 是为与天主交谈, 「公开见证」只是次要的丶附带的,这个祈祷的「公开见证」见证着一个人与天主交谈。
  7. 祈祷如此,洗礼亦然。洗礼时的「公开见证」见证着甚麽呢?仅是对众人公开见证自己已经信主了麽?正如误解者那段说话所言,是见证着 「洗礼乃是 我们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换句话说洗礼给人带来重生,洗礼的「公开见证」正是见证着「我们里面的一个(藉洗礼使我们得以重生) 的属灵经历」。
  8. 误解者既然也有这个「洗礼给人重生」的意思,他又否认天主教圣洗圣事能使人重生得救,看来真是个误会了。
  9. C)一些论及「洗礼使人得以重生」的圣经

  10. 在哥/西2:12就有相同的讲法:「你们既因圣洗与他一同埋葬了,也就因圣洗,藉着信德,即信使他由死者中复活的天主的能力,与他一 同复活 了。」 铎/多3:5也是这麽说:「祂救了我们,并不是由於我们本着义德所立的功劳,而是出於祂的怜悯,藉着圣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礼,救了 我们」, 而若/约3:5亦表明「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
  11. D)初期教会的经外凭证

  12. 有怎样的信仰,就会有怎样的信仰表达/流露,圣经若有洗礼使人赦罪得救的道理,教会也会有与此吻合的做法, 它们可见诸於经外文献等凭证。
  13. 经外的文献和初期教会的洗礼池样式也表达出洗礼使人赦罪重生,实现救恩的思想。约写於主後150年的犹斯定《第一护教书》第61章就 提及「凡 被说 服而相信我们所教所说无一不真,而愿意做到依照实践的那些人,……於是他们又给我们带到那有水的地方,他们就得了重生,正如我们以先得着 一样。因为 ,他们领受的水洗是奉着宇宙之父和主的上帝,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和圣灵之名。」[3] 第66章讲论圣体/圣餐时,也谈及洗礼有赦免罪孽得到重生的效能, 它这样说:「在我们当中通称这个餐食为感谢献,分享此餐的人,只限於相信我们所教导的是真理,而已领受了为赦免罪孽得到重生的洗礼,并且 实践基督 所吩咐的生活的那些人。」 [4]
  14. 至於发现到的洗礼池,例如大约在主後232年,叙利亚Dura Europus基督徒将一所民居改建,以供教友聚会之用,里面设有一个像墓穴般(同死同葬) 的坑形洗礼池,墙上又画上原祖犯罪丶善牧耶稣寻找亡羊的图画,表达出洗礼是重获新生。大约在主後四世纪,又有八角形的洗礼场所(及洗礼 池),在一 周的第一天,即第八天,耶稣由死者中复活,所以「八」有「复活」丶「新生」丶「新天地」的意思,而且正如伯/彼前3:18-22所说的, 在预表圣洗的洪水 中,经过水而得救的只有八个生灵,因此「八」又表示「永恒的救赎」。 [5]
  15. 尼西亚信经的末段也有这样的一句:「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天主教版),此句的基督教版则是「我承认为赦罪而设立的独一洗 礼」, [6]可见洗礼能「赦罪」,能恢复天主与人被罪所破坏的关系,使人重新活於天主的慈爱和恩宠中。
  16. D)那悔改的强盗也已「领洗」

  17. 信与洗礼连在一起,如果一个人信了主之後,却像那与主同钉的强盗,或想领洗却在沙漠里连一滴水也找不到,根本没机会受洗就死了,如 何? 他能得救吗?天主是明白事理的,祂看人的心,这些在特殊情况下没机会受(水)洗的人可以得救,他们也已「领洗」,他们所领的洗礼是「愿 洗」。
  18. 洗礼有三种:水洗丶愿洗和血洗。「水洗」即我们平时所讲的丶用真正的水给人所施行的洗礼,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做法;「愿洗」和「血洗」 则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愿洗」就是那些信主有洗礼意向却没机会领(水)洗就死去的人的一种洗礼,对他们来说,他们跟随耶稣丶信主的意 愿, 已使他们洗了礼,如果这些人有机会领(水)洗,相信他们也必定会接受。未领(水)洗的人为基督丶为信仰而舍生,则属「血洗」, 他们在信德里死去。

[1] 皈依(conversion)已含有悔改

[2] 宗2:38的「圣神的恩惠」,其大前题是充满圣神,故有其後的成为基督第二,赦罪,有宠爱,成为圣神的宫殿…等效果

[3] 谢扶雅译,《基督教历代名着集成.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5,三版,第452页

[4] 同3,第456页

[5] 详见罗国辉编,《东西方教会入门礼图片及历代洗礼池式样含意》,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办事处,1996

[6] 陶理博士主编,《基督教二千年史.自第一世纪至当代》,香港,海天书楼出版,1997,第177页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14年12月16日

返回目录

F3 洗礼--由水和圣神而生

  1. 耶稣说:「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若/约3:5)误解者反对天主教的洗礼,指这里「所说的水并不是指洗礼,而是 指 神的道丶神的话丶基督宝血洗净之能力」,又说:「水是指『圣神/圣灵』的本身而言,所以在此节的前後也说『从灵生的』。绝不是指物质的水 洗 礼,而是指属灵的事情。」容小弟在此回应。
  2. 如像误解者那段说话所言,若/约3:5「所说的水并不是指洗礼,而是指神的道丶神的话丶基督宝血洗净之能力」,若望/约翰乾脆可以用 「圣言/道」这个字(若/约1:1)来表示神的道丶神的话,用「血」这个字(若/约一1:7及5:6,罗3:25)来表示基督宝血洗净 (及救赎)之能力, 实在他也曾用过「圣言/道」(若/约1:1)和「血」字(若/约一1:7及5:6),而其他圣经作者也曾用「血」字与基督救赎相连(例 如:罗3:25)。 由此可见若望/约翰用「水」字并不是指神的道丶神的话丶基督宝血洗净之能力。
  3. 说耶稣行神迹时,为甚麽我们不讲「我们所信的主耶稣是在二千年前在白冷出生,生於童贞女玛利亚,又曾有三王来朝……」云云,因为这些 「耶稣童年史」不仅大家都知,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说祂行神迹时既用不着丶也不强调这些童年资料,所以无谓浪费纸张, 写下在此处不用说出的东西。
  4. 在若望/约翰福音中,水固然象徵圣神/圣灵(若/约7:38-39),但也不是不能指物质的水。耶稣和若望/约翰肯定知道有「水洗」 一事 (指用物质的水施行洗礼一事)。如果在若/约3:5-6中的「水」纯粹只是象徵圣神/灵,那麽,何需浪费纸张重覆说:「由水和圣神/灵而 生」, 倒不如省些功夫乾脆说:「由圣神/灵而生」好了。圣经作者这样说,正好表明了(物质的)「水洗」的重要性。
  5. 须知道在二千年前写书/写字不像今日般方便和便宜,可以有原子笔,又有涂改液,在电脑上作文还可随处增删和调动文句,相比之下,那时 写字在羊皮纸和纸草纸上近乎今日雕刻一样(麻烦辛苦多功夫),而且纸张又不便宜,流传和携带亦不方便(没影印机,没电脑碟),所以当时写 文 时通常用字都会「拣过」,不会随便落笔,多馀的字更加不会写下去,所以,在此写下「水」字必定不是仅指圣神/灵。
  6. 况且历来的教父(Justinus,Origenes……)都根据若/约3:5-6来证明圣洗的重生效果,而经外的文献和初期教会的 洗礼池样 式也表达出洗 礼使人重生得救丶实现救恩的思想(见拙作「(F2)洗礼使人得救,并非见证咁简单」)。
  7. 「由水和圣神/灵而重生」一句也正好表明在举行用(物质的)水所施行的洗礼的同时,正是靠圣神/灵的力量使人重生。这与「在此节的前 後也说『从灵生的』」并无冲突。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1年9月13日

返回目录

F4 有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的讨论

  1. 承接着拙作「(D4)回应《天主教的真相》第九章--士林神学的因信成义」及「(F2)洗礼使人得救,并非见证这麽简单」的讨论,误 解者反 对天主教「圣洗可使人重生得救」的看法,认为谷/可16:16虽明言「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但这节圣经绝无洗罪叫人 得救的作用, 原因有二:(1)经文前部份,若然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为什麽天主教又信人受洗後,若犯至於死的罪(若/约一5:16)又不能得救呢?误 解者认为这是 不合理的,自相矛盾的。(2)经文後半部份讲明不信的必被判罪,那麽反过来说,经文也即是说信的不必被判罪了!所以,他认为天主教解错这 句经文, 天主教的圣礼观也绝不合乎圣经!容小弟在此回应。
  2. 「信」与「洗礼」连在一起的,在正常情况下,信而受水洗,在特殊情况下,只有「信」而没有「水洗」也成,这已在拙作「(F2)洗礼使 人得救 ,并非见证这麽简单」第12及第13点交代了,在此不赘,天主教认为人一信(而受洗)主便因信成义/称义,得救了,所以的确是「信而受洗 的必要得救」 ,他在信(而受洗)这一刻已白白领受了十架救赎罪赦的恩典。
  3. 如果一信主(而受洗)之後,立刻死去,便可直入天堂,可是,有多少人「一信即死」呢?信了但未立即死去的人仍在世上生活,天主教肯定 天主 赐人自由,未信未受洗的人及已经信而受洗的人全都不是扯线公仔,他既有自由,就(随时)有犯罪远离天主的可能,换句话说,(已信而受洗得 救了的) 基督徒可以抛弃他已经得到的救恩,迦/加5:21,希/来6:4-8及希/来10:26-31等处已明言此事,小弟未看出圣经何处有「一 次得救永远得救」 这八个大 字字面意思的教导哩!
  4. 谷/可16:16的下半句「但不信的必被判罪」本身就已是上半句「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的「反过来说」,若要将「但不信的必被判罪」 再反过来 说 的话,相信也应是返回「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去,结果又是支持了天主教「圣洗可使人重生得救」的看法。
  5. 若如误解者所反过来说的成为「信的不必被判罪了」,那麽误解者是说圣经所载保禄/保罗的做法不正确吗?格/林前显出这个已信了主的教 会也不 太完美,其5:1-5记载教友们信主之後,竟有乱伦之事,以致保禄/保罗谴责,甚至将那人逐出教会,并声言是「因我们的主耶稣的名来判决 行这样事的人」 !这段圣经足以证明信了主之後,信徒也有被判罪的可能,而且这段圣经是将「信」与(有没有)「爱/好行为」分开的明证,信了之後,(信 徒)会有可 能「没有好行为」,且会因此而被判断。
  6. 看来,天主教(和小弟)对因信成义/称义和圣洗等课题的理解,都有稳妥的圣经论据和理由哩!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1年9月13日

返回目录

F5 科尔乃略/哥尼流的特殊受洗个案

  1. 误解者认为人之所以得救,是天主/神直接白白的拯救,绝非透过圣礼(指圣事),他认为天主教所尊崇的宗/使徒伯多禄/彼得,在科 尔乃略/哥尼流的得救事上,也对众人见证了「不受洗丶单因信就永远称义得救」这一点了(宗/徒10及11章),因为当宗徒/使徒伯多禄/ 彼得向科尔乃略/哥尼流一家讲道传福音之时,圣神/灵便降在科尔乃略/哥尼流一家人身上,叫他们领受圣神/灵得救了,但他们是全未受洗 的人,而且是在这事以後,伯多禄/彼得才为他们受洗!对於这一点,小弟有以下的回应。
  2. 宗/徒10所载圣神/灵在科尔乃略/哥尼流等人领洗前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并因此说起各种方言(接着他们便领了洗),是一个特殊的 例子。纵观整卷宗/徒,谁也会看到在正常情况下,圣神/灵是藉着洗礼才赐下的(宗/徒 2:38-41,8:16,9:18-19,19:5-6),至於其 他有关 洗礼的记载(宗/徒8:16,16:15,16:33)没说出圣神/灵这恩惠是在洗礼之前还是之後赐下,大概是因为这对其记述(上下文/ 内容)意义不 太,所以没有提及。天主是一切的主宰,又是全能的神,祂定出在一般情况下所使用的法则和规律,亦不是为了限制自己,祂当然可以在有需要 的时候变更一些次序。
  3. 在科尔乃略/哥尼流个案中先赐圣神/灵,接着才洗礼,宗/徒11:17-18可谓表达出这特殊事件的意义:「『……所以如果天主赐给 了他 们同样的恩惠,如同给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人一样,我是什麽人,能阻止天主呢?』众人听了这话,才平静下来,并光荣天主说:『原来天主也恩 赐外邦人悔改,为得生命。』」(亦可参阅宗/徒10:47-48)--那就是救恩不局限於犹太人,外邦人也可得救。
  4. 未有科尔乃略/哥尼流事件之前,所有教友都是犹太人,他们抗拒外邦人之心极重,且以为只有犹太人才可得救,若有人认为外邦人可以加 入教会,那就肯定会受到质疑(的确也是如此,见宗/徒11),所以圣神/灵以这一强而有力的特殊行动,帮助伯多禄/彼得接受外邦人加入教 会 ,既是圣神/灵要外邦人也得救,犹太信徒当然要接受(宗/徒11:18也反映出这一点来)
  5. 科尔乃略/哥尼流事件与宗/徒10:1-16(即这事件开始之前)伯多禄/彼得的神视互相吻合--禁食不洁之物的法律能使犹太人和 (他们视 为不洁的)外邦人分开,保持圣洁,天主藉此异像使伯多禄/彼得看到洁与不洁的东西可以一起吃,表明此禁令已经废除,而外邦人也可与犹太人 一 起分沾救恩。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1年9月12日

返回目录

F6 铎/多三5的「重生的洗」

  1. 天主教也用铎/多3:5来支持圣洗圣事能使人重生得救,误解者反对这种看法,他引述铎/多3:5-7(和合本)之後说: 「这里也是指圣神 /灵重生我们时的洗,即3:6-7的我们得称义永生时的『圣灵的浇灌』,其实三节都是形容我们得救时的情形的。」
  2. 小弟现先将和合本的铎/多3:5-7引述出来:
  3. (a) 铎/多3:5 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藉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

    (b) 3:6 圣灵就是 神藉着耶稣基督--我们救主厚厚浇灌在我们身上的,

    (c) 3:7 好叫我们因他的恩得称为义,可以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後嗣(或译:可以凭着盼望承受永生)。

  4. 既然误解者也说「这里也是指圣灵重生我们时的洗」,无疑即是在说「圣灵重生我们」与「洗(礼)」是连在一起的了! 这也是误解者所引用的和合本的字句--「藉着重生的洗」,它正指出圣洗圣事使人重生。
  5. 铎/多3:6-7是保禄/保罗在提及「重生的洗」之後,讲论圣神/灵的「来源」及指明圣神/灵是「厚厚地」赐给我们, 并说出天主这样作的目的是「好叫」人因他的恩宠成义云云。 这两节圣经与铎/多3:5的「洗(礼)使人重生」并无冲突,因为信徒正是在洗礼中「由水和圣神」而重生成义得救(若/约3:5), 「赦免罪过,并领受圣神的恩惠」(宗/徒2:38),得以成为天主的子女,作为天主永生产业的承继人(若/约1:12, 罗8:14-17,迦/加4:6-7)。
  6. 若误解者将这三节圣经理解成「圣灵重生我们时的洗,即3:6-7的我们得称义永生时的『圣灵的浇灌』,其实三节都是形容我们得救时的情形的。」 按小弟个人的浅见,认为亦无不可,反正天主教也教导洗礼是藉圣神/灵的大能才有此给人重生得救的效果, 若误解者不喜欢叫它作「使人重 生的洗」,而喜欢称之为「圣灵的浇灌」,小弟乐意尊重,的确,这三节都是形容我们「受洗得救」时的情形的。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1年4月1日

返回目录

F7 婴孩领洗并不违反圣经,也算不上剥夺子女的信仰自由

    A)部份基督新教也有婴孩领洗

  1. 误解者反对天主教给婴孩付洗,但据笔者所知,在基督教方面,至少长老会丶圣公会丶信义会和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也有婴孩领洗的做法。

    B)有理由相信婴孩领洗并不违反圣经

  2. 圣经内没明言「有」或「没有」丶「要给」或「不要给」婴孩领洗,但圣经……
    1. 明言天主的恩许不仅赐给我们,也给我们的子女(参宗/徒2:38-39)。
    2. 记载耶稣乐意亲近「婴孩」,并表示「让小孩子到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天国正属於这样的人」(路18:15-17,另参谷/可10:13-16,玛/太19:13-15)。
    3. 记载了全家受洗的例子(参格/林前1:16,宗/徒16:31-34,宗/徒18:8), 也有因为一个人信主而全家立即归主受洗的例子(参宗/徒16:14-15,在此例子中,圣经并没说她的家人是先听道,然後才一起受洗); 如果这些家人中,包括有刚会懂事的儿童,和未开明悟的婴孩,那麽,「全家」领洗时会包括他们在内,也不出奇。
    4. 在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天主吩咐所有以色列男子出生後第八天就要受割损(参创17:12), 这是与天主订立盟约的标记(参创17:11),是属於天主和成为祂子民一份子的象徵(参出12:43-50); 在新约时代的教会中,洗礼相当於旧约的割损(参哥/西2:11-13)。
  3.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婴孩领洗并不违反圣经,甚至吻合圣经的精神。
  4. C)教会的婴孩洗礼

  5. 教会对天主有如此这般的信仰,就有如此这般的信仰生活(圣传),它被记录下来而成为静态的文字(圣经); 圣传与圣经犹如真人唱出的一首歌,与按着这次演唱所写下来的歌词曲谱,可以互相照明 [F7注1] 。 早期教会若有婴孩领洗之举,亦可印证上述圣经的意思。
  6. 实在,自第二世纪起,已可明显证实有婴孩领洗之举,且是惯常的做法,历代教会亦为婴孩授洗, 这个做法亦得到第二世纪的圣依勒内/爱任纽(St. Irenaeus,约135-203)丶 奥利振/俄利根(Origen,约185-253)及众多教父的肯定 [F7注2]
  7. 婴孩之所以能领洗,是赖「教会的信仰」,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其父母至少一方必须是教友,婴孩才可领洗, 若父母没有信德或不保证婴孩的信仰培育,则教会会延迟甚至拒绝给婴孩施洗。
  8. 而教会之所以给婴孩施洗,是基於天主愿意所有人得救和基督救恩普遍性的信念,即天主要人人由耶稣基督获得永生。 正如《天主教教理》第1250号所言: 「婴孩在诞生时已有堕落的人性,并被原罪所玷污,因此他们也需要在圣洗圣事中重生,好能由黑暗的权势中获得解放, 被带入天主子女的自由国度,因为全人类都蒙召进入这国度。婴孩洗礼尤其显示出天主无条件地施予的救赎恩宠。……」
  9. D)给婴孩领洗,算不上剥夺他选择信仰的自由

  10. 婴孩未懂得选择,父母总是将最好的给他! 父母给自己的婴孩饮某牌子的奶粉丶穿某件衣服……这一切都没有先询问他(们)的意见和先徵求他(们)的同意, 也没有人会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剥夺了婴孩的自由; 同样,父母给自己的婴孩领洗,也不算是剥夺他(们)选择信仰的自由。
  11. 再者,将来他(们)长大了,到初领圣体及领坚振的时候,他(们)有机会自行宣认信仰,自行确认跟不跟随主耶稣基督。
  12. 若说婴孩领洗算得上是剥夺他(们)选择信仰的自由,而应反对,那麽,父母带自己的婴孩返教会, 或在家中按圣经的教训来培育他(们),引导他(们)认识天主,好作主的门徒,或把他(们)呈献丶奉献给天主……, 这一切其实也不该作,因为它们即使是重点完全只在父母身上,而毫不在於子女, 但也是在婴孩没有表示接受(或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同样是父母替婴孩作出决定,剥夺了他(们)选择信仰的自由。

详参本网站的『(A1)浅谈圣经丶圣传及谁是「新教」』, http://www.catholicworld.info/sameroot/A.html#A1

罗马教廷信理部於1980年颁布的《婴孩洗礼训令》第4-10号及其相关的注释,列出了部份的资料,但已相当丰富, 此文件的中译本可下载於http://catholic-dlc.org.hk/baptism_04.doc。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20年10月3日

返回目录

F8 天主教也有浸洗

  1. 误解者从「天主教原委(摘自《羔羊快来》)」(作者及出版年份不详,以下简称「原委」)的第三章「天主教的教义」第八点「洗礼」 一项,指天主教举行洗礼时用注水/倒水式是不对的。「原委」这样说:「圣经原文是受浸。洗礼是从天主教来的,主後250 年,他们爲病人施 洗,在头上点水以代。他们认爲一个人若不受洗就不能得救;但病人又不能浸,所以他们¬想出一个“妙法”,在病人头上点水三次,表明奉圣父 丶圣子丶圣灵之名给予施洗。爲此,他们爲婴儿施洗。有一次,有一个神父将树枝浸在水中,拿起来向士兵一扬,扬了几次之後,几十万士兵都 受了洗了。从5世纪开始,他们就把洗礼看爲合法的,不再受浸了。其实水礼不是爲赦罪的,试看十字架上的强盗并没有受浸,但耶稣对他说: “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
  2. 「原委」反对天主教的地方很多,诸如:圣母丶拜偶像丶教宗地位丶册封圣人丶告解丶弥撒丶守斋丶炼狱……这些课题及婴儿洗礼丶洗礼 是否为赦罪重生等问题,小弟已在其他讨论中已有澄清,在此只想就上述「注水/倒水礼」及一些年份的问题回应一下。
  3. A)有关「年份」的问题

  4. 误解者在与小弟讨论时提及「原委」第二章「天主教的来历」,其结论说:「……因此,天主教是从君士坦丁以後才兴起,正式成立天主 教是以大格理高里当教皇开始(590年)。换言之,主後590年以前是没有天主教的。以前都是称爲“基督教”。主後130年,宣布罗马教 爲独一 的教会。」他又提及「原委」第三章「天主教的教义」第十五点「炼狱」一项说:「他们又发明“炼狱说”。主後593年,也就是天主教成立的 第三年,他们始创“炼狱”教义,……。」
  5. 很明显,「原委」认为天主教是始於主後590年的,在此之前「是没有天主教的。」可是,「原委」怎麽又说天主教在主後250年开始用 注 水礼为病人施洗呢?!岂不矛盾?!
  6. B)有关「注水/倒水礼」

  7. 拙作「(A1)浅谈圣经,圣传及谁是『新教』」第2点已交代了初期教会就是天主教。虽然在最初几个世纪,教会举行洗礼时主要都用 浸礼,但注水/倒水礼并非不存在。在主後第一世纪内成书的《十二宗徒训诲录》(Didache)就记载初期教会已有注水礼的做法,其第7 章写道: 「论到洗礼,当这样做:先将以上所说的一切事学习过了,然後到流动的水里『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施行洗礼』(太廿八19);但如没有流动的 水 ,也可以用别的水施洗,若是不能用冷水,热水也可以。若是凉水和温水都没有,就可以三次用水注在头上,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去做。而在洗礼 之前,施洗者与受洗者都当禁食,有别人能同行此,亦好。你要嘱咐受洗的人,在受洗前一两天禁食。」 [1]
  8. 「圣洗」一词的希腊文(圣经原文)能指「浸」和「洗」。有基督教学者在注解哥/西2:12的「受洗」一词时指出:「历史上有三种洗礼 方 式被采用:点水礼丶浇水礼丶浸水礼。其中浸水礼最普遍被接受,以其最能表达罗六3~5的内涵意义。但浸水礼不应为唯一的方式。希腊原文有 两 个意思:(一)浸(二)洗(见可七4;来九10)。五旬节那天有三千以上的人就地同时受『浸』礼,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徒二 38,41)。」[2]
  9. 时至今日,天主教都有浸洗,1983年公布的《天主教法典》第854条说:「洗礼当用浸水洗或倒水洗施行,并应遵守主教团的规定。」 [3] 「基督徒入门圣事总论」第22号说:「洗礼可采用浸水式或倒(注)水式,两者皆合法;但浸水式更恰当地表达参与基督的死亡和复活。」 [4] 「基督徒成人入门圣事礼典导言」第32号说:「以水施洗既是表达奥妙地分享基督的死亡和复活,那些信仰基督之名的人,因基督之名藉洗礼而 死於罪恶,复活并得永生,为此,这含义应在洗礼中充份表达出来。洗礼应选用浸水式或倒(注)水式,视乎那种方式较适合个别情况,以便在 不同的传统和环境中,可清楚了解水洗并非纯粹的洁净礼,而是一件使人与基督结合的圣事。」[5]在香港使用的圣周礼仪用书谈及在复活庆典 夜间 礼仪举行圣洗圣事时便说:「主礼付洗时把受洗者全身或头部浸入水中三次,随即扶起,每次呼号一位圣三的名字。 主礼:(某某),我因父 (浸第一次)及子(浸第二次)及圣神之名(浸第三次)给你付洗。…若行注水洗礼,受洗者把头倾斜,主礼从池中取洗礼用水,注在被候洗者头 上三次,每次呼号一位圣三的名字。 主礼:(某某),我因父(注第一次水)及子(注第二次水)及圣神之名(注第三次水)给你付洗。」[6]
  10. 可惜,碍於环境,不是每间圣堂都有可供人浸洗的洗礼池!在香港,青衣圣多默宗徒堂有仿效主後五世纪的十字坑形洗礼池,基本上可以浸 洗, 也许洗礼池还是细小了一点,未必能让每一个人全身浸入水中,故多是走下池去,然後在额上倒水。葵芳的圣斯德望堂有圆型的活水洗礼池, 可供浸洗。

[1] 《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三版,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5,第267页。

[2] 周天和及杨东川合着,《腓立比书.歌罗西书》(中文圣经注释第37卷),初版,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第383页。

[3] 《天主教法典──拉丁文中文本》,再版(缩本),中国主教团秘书处编译,台北: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出版社,1992。

[4] 「基督徒入门圣事总论」(罗马圣礼部於1969年颁布,1973年修订後再按1983年法典修正),转载於《门(圣洗及坚振圣事──法典条文 注释)》,香 港教区礼仪委员会办事处编译及出版,1996,第191页。

[5] 「基督徒成人入门圣事礼典导言」(罗马圣礼部於1972年颁布,按1983年法典修正),转载於《门(圣洗及坚振圣事──法典条文注释)》, 香港教区礼仪 委员会办事处编译及出版,1996,第208-209页。

[6] 《圣周礼仪》,香港教区礼仪经文修订小组编辑,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86,第121-122页。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1年9月12日

返回目录

F9 「圣体圣血是耶稣的肉和血」的圣经及经外文献论据

  1. 《天主教教理》第1374条引述脱利腾(或称特伦多,或称天特)大公会议的文献(DS1651)说:「『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 血,连同祂 的灵魂和天主性,即整个基督,真正地丶真实地丶具实体地』蕴藏於至圣的感恩(圣体)圣事之内。」
  2. A)圣经论据

    甲--对观福音

  3. 耶稣是天主丶是神,在最後晚餐时祂以自己的大能,祝圣饼酒成为祂的圣体和圣血,祂拿起面饼说:「这是我的身体。」面饼就成了祂的身 体,当祂拿起杯葡萄酒说:「这是我的血。」葡萄酒就成了祂的血,对观福音(玛/太26:26-29,谷/可14:22-25,路 22:14-20)已清楚 记载此事 ,我们在弥撒中,神父呼求圣神,祝圣圣体圣血时的经文,亦是取自这些圣经,大家耳熟能详。耶稣是天主,祂可以治病驱魔丶复活死人丶平息风 浪丶以五饼二鱼喂饱数千人,祂绝对可以建立这件圣体圣事--将饼酒祝圣为祂的圣体圣血。
  4. 曾有人认为,耶稣虽说的「这是我的血」,其实它只是「葡萄酒/汁」,因为耶稣在祝圣饼酒成为祂的圣体圣血之後,接着便说:「我告诉 你们:从今以後,我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玛/太26:29)但是根据圣经学者的研究,最後晚餐 是犹太 人的逾越节晚餐,当中会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饮一杯酒,在饮第二杯酒之前,吃餐的人会唱圣咏(第113及114篇),在斟上第四杯酒之 後,他们 又会再唱圣咏(第115-118篇),唱完圣咏,晚餐就结束。那麽,耶稣将第几杯酒祝圣为圣血呢?圣经学者指出应该是称为「祝福之杯」的 第三杯酒 ,保禄/保罗在格/林前10:16讲述主的晚餐时,也提及「祝福之杯」这个名字,他说:「我们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岂不是共结合於基督的 血吗?」 那麽,耶稣所说的:「从今以後,我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原来是对第四杯酒说的,耶稣在第三杯祝圣圣血,而不是祝圣 第 四杯,那麽,第四杯当然是「葡萄酒/汁」了。紧接着耶稣这句「不再喝葡萄汁」说话的下一节圣经也可印证这一杯是第四杯,那里说:「他们唱 了 圣咏,就出来往橄榄山去。」(玛/太26:30)去橄榄山,因为晚餐吃完了,斟第四杯之後,就唱圣咏,唱完之後,晚餐就结束。[1]
  5. 乙--若望/约翰福音

  6. 若望/约翰福音没记载最後晚餐,但它在第六章便论及圣体圣事,耶稣清楚地说:「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 活直到永远。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祂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 (51-53节)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因为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 住在我内 ,我也住在他内。……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谁吃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54-58节)」(若 /约6:51- 58)
  7. 曾有人以为「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只是个比喻,就像若望/约翰福音中多个「我是」一样;亦有人认为所谓「要吃祂的肉和饮祂的 血,才有永生」,其实不是照字面所说的「实际的吃肉和饮血」,却只是个寓意,打个比喻,藉此象徵地表示「要信耶稣,才有永生」。
  8. 无疑,得永生是要靠信仰耶稣,但是上述所引的耶稣讲话(若/约6:51-58),第51和53节中的「吃」字,其原文(希腊文动词 phagein) 是「吃丶食」之意,但在紧接下来的54-58节,耶稣却用另一个含有「咀嚼丶噬丶啮丶细咬」意思的「吃」字(希腊文动词 trogein),祂用两个不同 的「吃」字来表达同一件事,两字互相对照,就显出和确定了「吃(耶稣的)肉」是实际的丶真实的丶真正的,并非象徵或比喻的意思;[2] 就如保禄/ 保罗谈及其生死问题时说:「我或生或死,总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颂扬。……我正夹在两者之间:我渴望求解脱而与基督同在一起:这实在是再好 没 有了;但存留在肉身内,对你们却十分重要。」(斐/腓1:20-23),当中的「生」与「存留在肉身内」互相对照,「死」也与「与基督同 在一起」 互相对照,就显出和确定了词句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活下去的「生」和逝世的「死」)。
  9. 此外,当时的听众明白耶稣的说话吗?知道耶稣所说的食粮是祂的肉和血,而非饼酒和比喻吗?是的,他们听得明白,知道耶稣要赐的食粮就 是祂的肉和血,否则他们不会说:「这人怎麽能把他的肉,赐给我们吃呢?」(若/约6:52)而且,最後他们因为耶稣那麽清楚地说上述的 「要吃喝 祂的血肉,才有永生」而起了反感,并离祂而去。之後耶稣有甚麽反应呢?祂迁就听众,改口说「肉和血只是个比喻,只是指饼酒而已」吗?不! 耶 稣没有更改祂的说话,祂让不信的人离去(若/约6:60-71)!由此可见,祂所说要赐下的食粮,确是祂的肉(圣体)和血(圣血),并非 说个比喻。
  10. 退一步说,如果「吃喝耶稣的体血」真的只是个寓意,那麽,按「以经解经」的原则,「吃肉」丶「饮血」的意思也不是(叫人)「信仰耶 稣」 ,而是「攻击」丶「伤害」一个人。所谓「以经解经」,即是如果在福音书上有些字的意思不清楚,那麽,便从另一段圣经(如:先知书丶保禄/ 保罗 书信……)看看这个字是怎样运用,有何含义,由此便可知道在福音书上这个字的意思了,以现在讨论的「吃肉」丶「饮血」为例,咏/诗 27:2讲及天 主保护自己时,就说:「当恶人前来攻击我,要吃我的肉时,我的对手,我的仇敌,反而跌倒断气。」米/弥3:3-4指责以色列的领袖欺压老 百姓时, 就说:「然而他们恶善好恶,从平民身上剥下他们的皮,从骨头上剔下他们的肉。他们吞食我百姓的肉,剥去他们的皮,折断他们的骨头,将他们 切成 碎块,如釜中的肉,如鼎中的肉。当他们呼求上主时,上主决不俯听他们;反要掩面不理他们,因为他们行了穷凶极恶的事。」依/赛 9:18-19讲及以色 列人犯罪,以色列民族内不同支派互相攻击,就说:「无人抚恤自己的弟兄,各吃自己近人的肉」。所以,如果耶稣这句「吃祂的肉,饮祂的血, 才得 永生」真是寓意的话,那麽,耶稣即是叫人「攻击祂,伤害祂,才得永生」?!因此,寓意之说根本不能成立。
  11. 丙--保禄/保罗书信

  12. 既然教友所领的不是普通的饼酒,而是主耶稣的圣体圣血,领的时候应当虔敬,而且没有罪过,因此,圣保禄/保罗在格/林前 11:23-26教训 该城 教友应当怀着正确态度领主时,就引述耶稣建立圣体圣事时所说的话,并在格/林前11:27-29指出「谁若不相称地吃主的饼,或喝主的 杯,就是干犯主体 和主血的罪人。所以人应省察自己,然後才可以吃这饼,喝这杯。因为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如果所领受的只 是普通 的饼和酒,不虔诚地吃喝了又怎会去到「就是干犯主体和主血的罪人」丶「吃喝自己的罪案」那麽严重的地步?耶稣升天後,初期教会的教友举行 主的晚 餐(弥撒)时,都知道他们所领受的是圣体圣血哩!
  13. 保禄/保罗称这「擘饼」(礼)为「主的晚餐」(格/林前11:20),亦反映出所领受的是主耶稣的圣体圣血。犹太人每天开餐吃饭时, 都是由家 主 用手(不用刀切)将饼擘开,耶稣是犹太人,所以祂用「擘饼」来讲圣体圣事,不过,当保禄/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时,发现希腊人吃饭时没「擘 饼」, 只有「餐」(supper,banquet),他便以「餐」代替「饼」,好使希腊人明白个中的道理,但希腊人有一种祭祀邪神的餐,保禄/ 保罗为免人们误将 圣体 圣事与这些祭神的餐混为一谈,便加上「主的」这个形容词,以资识别。他故意用形容词,藉以表示「主」与「餐」两者是一体的,彼此不能分 开,那祝 圣了的饼酒就是主了,所以我们领受它们时便「结合於基督的血和身体」了(参阅格/林前10:16-18)。
  14. B)经外文献论据

  15. 有怎样的信仰,就会有怎样的信仰表达/流露,圣经若有「圣体圣血是耶稣的肉和血」的道理,教会也会有与此吻合的表达/流露,它 们可见诸於经外文献等凭证。较早期的经外文献,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在1995年三版的《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第456至457页所载的游斯 丁 《第一护教辞》(约写於公元150年)第66章就这样说:「在我们当中通称这个餐食为感谢献,分享此餐的人,只限於相信我们所教导的是真 理 ,而已领受了为赦免罪孽得到重生的洗礼,并且实践基督所吩咐的生活的那些人。因为我们领受这些,并不当作通常的饼和通常的酒,却是正 如我们救主耶稣基督藉了上帝的道,成了肉身,为我们的救恩而采取肉和血,同样按我们所受的教导,那用祂的祷词祝献了,然後用以营养我 们血肉的那餐,即不外乎那曾成肉身的耶稣之肉和血。因为众使徒在他们所作的回忆录(称为福音书),就把那所受的命令递给我们,说耶稣 拿起饼来,祝谢了的时候,曾说:『你们也如此行来记念我,这是我的身体;』(路22:19)同样情形,祂拿起杯来,祝谢了,说:『这是我 的 血』,就递给他们。……」
  16. 《天主教教理》(在1992年由教廷公布,中译本由天主教的香港公教真理学会於1996年出版)第1375条谈及圣体圣事时就引述了 安博 (Ambrose,主後339-397)及金口若望(John Chrysostom,主後344-407)两位教父的言论。现转述如下:
  17. 《教理》第1375条:基督是藉着饼酒的转变成为基督的体血,而亲临在这圣事里。教父们坚决确认这是教会的信仰:是基督的话及圣 神的行动,有效地促使「饼酒转变成为基督的体血」。因此,金口圣若望宣告说:使所奉献的(饼酒)成为基督体血的,不是人,而是那为我 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自己。司祭担任基督的角色,说出基督的这些话,然而,这些话的力量及恩宠,却是天主的。基督说:「这是我的身体」 。是这句话把奉献的礼品转化[成了基督的体血]。(金口圣若望,《论犹达斯负卖耶稣》1,6:PG 49,380C.)圣安博谈论这种转变时说:我们要相 信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那祝谢[的话]所祝圣的。祝圣的力量远胜於自然的能力,因为藉着祝圣,自然的事物被转变了。……基督的话, 既然可以使那不存在的成为存在的,难道不能转变那些已经存在的东西,成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吗?给予事物原来的本质,跟改变它们的本 质, 是一项惊人的壮举。(圣安博,〈论奥迹〉9,50,52:PL 16,422-423.)
  18. 在弥撒中,正因饼酒经神父呼求圣神降临,饼酒被祝圣为主耶稣的圣体圣血,所以之前的「圣圣圣」会唱「奉主名而来的……」;成圣体圣 血亦是重现主耶稣十字架上祭献(详参拙作「(F10)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所以在其後的「信德 的 奥迹」,我们会欢呼,唱出:「救世的恩主,你藉着苦难及复活,恢复了我们的自由……」。在礼仪中,正好反映出我们(天主教)的信仰。
  19. 基督教弟兄姊妹可能不同意上述的看法,对圣餐有另一个理解。即使彼此的看法有异,小弟仍乐意尊重各位的立场。

[1] 参思高圣经学会译释,《福音》,三版,香港,1977,页413-416。

[2] 参李子忠,〈「生命之粮」的言论──若6〉,《神思》,第十二期, 香港:1992,页70-75,

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spirit/S012i.htm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2年3月19日

返回目录

F10 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

  1. 误解者根据吴x光牧师所着的列治文平x福音堂「本会简介」(可见於>http://www.pechurch.bc.ca/), 及《启示录研经讲义》第十五课对默/启17的诠解(这是1997年暑假培灵会的讲义),指天主教每次举行弥撒是将耶稣一次又一次地杀害, 极其亵渎。 容小弟澄清一下。
  2. A)先引述吴牧师的有关着作内容

  3. 现先将上述吴牧师的着作(有关弥撒/圣体的部分)照登出来,以便澄清:
  4. 吴牧师所着的《启示录研经讲义》第十五课,对启17这样诠解说:「『大淫妇』的第六个特徵是『弥撒金杯及有关的谬论』: (1)大淫妇『手拿金杯』,而天主教的圣物之中,最具特色的也是弥撒金杯。(2)『杯中盛满了可憎之物,就是他淫乱的污秽』, 这是指天主教的『圣餐变质说』而说的,根据天主教的神学教义,在弥撒中,神父祝福可以将饼创造出基督的身体,灵魂,成了一位 真真正正的神,可以接受人儆拜,然後神父就在弥撒中将这位基督杀了,献成赎罪祭牲为人赎罪。」
  5. 「本会简介」内的「简介我们的『主日崇拜』」第2段说:「为甚麽我们的崇拜方式与众教会的不同?研究起来,又要追究天主 教将崇拜方式变质的因由了。天主教认为记念主用的『饼』和『杯』,经过神父祝福之後,就会变成主耶稣的真实的肉体,和真实的血。 他们并不是相信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一次过献上自己,就成了永远有效的赎罪祭;他们认为要主耶稣不断的死,不断的被献为祭,只不过 不是死在十字架上,而是死在天主教的圣坛上,这样才可以作为赎罪祭,不断救赎人的罪。因此丶他们认为只有特别神圣的神父才有资 格和权柄将饼变为主耶稣的真实肉体,将杯中的葡萄汁变为主耶稣真实的血。同时也因为如此,他们相信在天主教以外没有救恩,又相 信圣礼能带给人救恩。他们这种观念和做法,在我们看来丶是极其亵渎神的;因为他们要主耶稣不断地死,不肯正视希伯来书多次指出,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一次被献上,就成了永远有效的赎罪祭(参来7:2;9:12,26,28;10:1-12)。」
  6. B)吴牧师的意思是…

  7. 关於上述的《启示录研经讲义》,其诠解是否合符现代的释经学原则,各位可参阅拙作「(B1)天主教当然不是大淫妇」,在 此不赘。小弟曾按吴牧师上述两段文字,尝试重新表达他的意思(误解者对此也没异议)如下:
  8. 吴牧师认为天主教并不相信主耶稣在十架上一次而永远地完成救赎的祭献,却要透过神父将饼酒变成主的肉体和血,将祂再次杀了 ,要祂不断地死在圣坛上,这样才能作为赎罪祭。
  9. 按他这个说法,天主教认为2000年前主耶稣在十架上的死是无效(或效力不足的),还得祂「死多几次」,甚至要不断地死才成,
  10. 所以,每次举行弥撒就是(透过「质变说」)将饼酒变成耶稣,然後拿这个深爱世人的主来加以谋害丶杀戮丶宰掉,於是,在一天里, 举行一次弥撒就是杀害主一次,举行两次弥撒就杀够两次!
  11. 而杀祂的「凶手」就是天主教(神父,可能在场参与弥撒的教友都有份),
  12. 如此说来,天主教开弥撒无疑是恩将仇报丶大逆不道丶神人共愤丶侮辱迫害折磨那爱我们丶救我们的主耶稣的残暴行径。
  13. 按照他这个理解,除非你不爱主,否则,你必对这种做法极其愤慨,对天主教必然反感憎恶。「本会简介」也说「他们这种观 念和做法,在我们看来丶是极其亵渎神的」。
  14. C)天主教对弥撒的看法却是…

  15. 但是,并且幸好,天主教对弥撒的看法却是:主耶稣在2000年前死在十架上一次而永远地完成救赎的祭献,这是祂为救世赎世而 作的赎罪牺牲,是祂极其爱人的行为,正因祂这死(而复活),救恩亦得以成就(参阅《天主教教理》第613,第1364条。这两段教理与 以下所引的均列於後,见本文F项)。
  16. 这十架上的祭献是唯一的,亦是万古常新的,即使在2000年後的今日,当我们在弥撒的感恩经(包括祝圣饼酒成为主的体血)中 「纪念」的时候,我们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经历了祂在2000年前在十架上这唯一的祭献(参阅《天主教教理》第614,第618,第 1085, 第1364条)。
  17. 世世代代举行的弥撒,都不是把祂再度杀死,而是2000年前主在十架上的救世赎世的牺牲,在这台弥撒中「重现」/「纪念」出来 (若要说凶手是谁,则凶手仍是2000年前钉死耶稣的人),就像以色列人每年「纪念」逾越节时,等如亲身参与了他们的祖先过红海丶出 埃及一样。不过,今日主的祭献的临现方式不是在祭坛上竖起一个十架加上几根钉(流血的祭献),而是在饼酒的形下,因为主说:「这 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牺牲;这是我的血,为你们而倾流。你们要为纪念我而举行这事。」(参阅路22:19-20),在弥撒中举行此擘饼圣 餐时,就是以「不流血」的祭献方式,纪念/重现祂十架上唯一而万古常新的祭献(参阅《天主教教理》第1353条第2段, 第1362-1367条)。
  18. 正因为在弥撒中,我们经历主这救世赎世的伟大祭献,所以我们感谢赞颂朝拜这位深爱世人的主,并领受这十架祭献所带来的救恩 效果(主在十架上的祭献成就了救恩),也将自己的生活(包括赞美丶痛苦丶祈祷丶工作),成为活的祭品,联同主的祭献,一起呈献给 天父(参阅《天主教教理》第1360,1368条)。
  19. 若读者觉得上述几点十分复杂难明,且看这个小结会否好一点,那几点的大意是:天主教相信主耶稣在十架上已一次而永远地完成 了祭献(并非像吴牧师的理解),今日,它以圣事性的方式,在饼酒的形下,在弥撒中(超时空地)重现/纪念。这不是说在弥撒中拿耶 稣来,再一次杀死祂,要祂不断的丶再次的丶多次的死,而是2000年前的十架祭献(超时空地)重现/纪念於今日(或准确点说:重现/ 纪念於每一台弥撒中)。我们今日在弥撒中「纪念」主的十架祭献,也是经历当年主在十架上所完成的祭献,并领受由此唯一的祭献而带 来的救恩。此事固然是「牺牲」丶「祭献」,却不是像吴牧师所说的「杀了」那种。
  20. 上文各点并没引齐《天主教教理》的段落,只引一至数条便算,但相信这已足以澄清。本文只为澄清误解者的观点,对於弥撒所包 含的其他丰富意义,在此从略,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参阅《天主教教理》第1322-1419条。
  21. D)容我再阐述「成圣体圣血」与「纪念/重现耶稣十架上祭献」的关系

  22. 在弥撒中祝圣圣体圣血,亦是重现主耶稣的逾越奥迹(即主耶稣的死而复活)。从弥撒所庆祝的逾越奥迹(即主耶稣的死而复活) ,而这奥迹在弥撒中凝聚於圣体圣血中!众所周知,圣体圣事是主耶稣在最後晚餐建立的(玛/太26:26-29,谷/可14:22-25, 路22:14- 20) ,那时,祂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罢!这是我的身体。」这个成为耶稣圣体的饼被擘开,正表示祂舍身致命; 祂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由其中喝罢!因为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主耶稣的宝血 --建立新约的盟约之血,要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很明显这也说出了祂为救赎众人而死。
  23. 主耶稣所说的并非谎话,在这晚餐之後,祂就被捕,不多几个小时,祂就被钉在十字架上,为救赎人而舍掉性命,而第三日祂复活了。 虽然,由最後晚餐到死而复活,当中每件事情的发生在时间上有先後次序,但整个「由死亡进入生命」的逾越奥迹却是一个单一的事件。
  24. 路加福音记载最後晚餐时还保留了主耶稣的一句话:「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路22:19)这个「纪念」并非只像拿出照片来回 忆丶怀缅那一种,犹太人所说的「纪念」是有重演丶重现丶重新临在之意,他们世世代代每年都过逾越节,来「纪念」当年出谷之事,就等如 亲身参与和经历他们祖先过红海的事件,并非纯粹怀缅追忆一下而已。[1] 主耶稣吩咐门徒行此礼来「纪念」祂,就是以圣体圣事这「不流血」 [2]的祭餐形式,重现(re-presentation)祂十字架上的祭献,我们参与弥撒圣祭,正是参与和经历祂的逾越奥迹,并领受祂 救赎的恩宠。
  25. E)神父为何有资格祝圣饼酒?

  26. 无疑,天主教是相信被祝圣的饼酒转变成基督的圣体圣血(参阅《天主教教理》第1375-1376条);天主教也认为神父有权 柄祝圣饼酒--呼求天主(去)圣化饼酒,(是天主)使饼酒成为基督的体血。在弥撒的「感恩经」中(以第二式为例),主礼神父就这样向 天父祈求:「……因此,我们求你派遣圣神/圣灵,祝圣这些礼品(笔者按:指饼酒),使成为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
  27. 但神父祝圣饼酒并非像上述《启示录研经讲义》所说的:「神父祝福可以将饼『创造』出基督的身体,灵魂……」,神父有此权柄的原 因也不是如上述「本会简介」所说的:「他们认为要要主耶稣不断的死,不断的被献为祭,只不过不是死在十字架上,而是死在天主教的圣坛 上,这样才可以作为赎罪祭,不断救赎人的罪。因此丶他们认为只有特别神圣的神父才有资格和权柄……」。
  28. 神父之所以有资格祝圣饼酒,是因为主耶稣祝圣他们为新约的司祭,祂说:「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路22:19,另参格/林前 11:24-25)《天主教教理》第611条就指出:「祂在这时(笔者按:指最後晚餐时)所建立的圣体圣事,将是祂祭献的『纪念』。耶稣 也将宗 徒们包括在祂的奉献中,并要求他们,把这祭献持续下去。藉此,耶稣把自己的宗徒们建立为新约的司祭:『我为他们祝圣我自己,为叫他 们也因真理而被祝圣』(若17:19)。」
  29. F)摘录《天主教教理》部份内容

  30. 现从《天主教教理》(在1992年由教廷公布,中译本由天主教的香港公教真理学会於1996年出版)摘录上述C项所引用的 段落,以便各位参阅。
  31. 《天主教教理》第613条:基督的死是逾越祭献,藉此「除免世罪的羔羊」(若1:29)完成了人类决定性的救赎,它又是使人与天主重 新共融的新约祭献,藉那「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玛26:28)的血,使人与天主重归於好。
  32. 第614条:基督的这个祭献是唯一的:它完成及超越一切其他的祭献。它首先是天主父自己的恩赐:是父把自己的儿子交出,为使我们 与祂重修旧好。这祭献同时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奉献,祂自愿地并为了爱情,藉着圣神奉献自己的生命予圣父,为赔补我们的抗命行为。
  33. 第618条:十字架是基督的唯一祭献,基督是「天主与人之间的唯一中保」(弟前2:5)。但因天主子降生成人,「在某种程度上,与每 个 人结合在一起」。「圣神给众人提供参加逾越奥迹的可能性,但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基督叫自己的门徒们背起他们的十字架跟随祂,因为祂 为我们受了苦,给我们留下榜样,叫我们追随祂的足迹。事实上,祂愿那些首先受惠者也参与祂的赎罪祭献。此事以最完美的方式在祂的母亲身 上完成,她比任何人都更密切地与基督救赎的苦难奥迹相连。。
  34. 第1085条:基督在教会的礼仪里主要是表明和实现祂的逾越奥迹。耶稣在世的时候,藉着祂的教导和行动,宣讲和预告祂的逾越奥迹。 当祂的时辰一到,祂经历了一件在历史中永存不朽丶独一无二的事件:祂「一次而永远地」(罗6:10; 希7:27; 9:12)死亡丶被埋葬丶从死者 中复活丶升天,并坐在天父的右边。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件,在我们的历史中发生了,至今仍是那样无与伦比的:其他所有的历史事件,一经发 生,随即消逝,淹没在过去的岁月里。但是,基督的逾越奥迹不会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因为祂已藉着自己的死亡摧毁了死亡,於是,基督本 身的一切──祂为全人类所做和所受的苦──都分享了天主的永恒,超越万世,临现人间。十字架和复活的事件长存不朽,并吸引众人 归向生命。
  35. 第1353条第2段:在建立圣体圣血的叙述里,基督所言所行的力量,以及圣神的德能,使基督的圣体圣血,也就是祂在十字架上一次而 为永久所完成的祭献,以圣事的方式,临现於饼酒形下。
  36. 第1360条:感恩祭是呈献给天父的感恩之祭,是对天主的赞颂,教会藉此表达她对天主的知恩,感谢祂的一切恩惠,也感谢祂藉创造 丶救赎和圣化所完成的一切。感恩祭首先是表达「感恩」的心意。
  37. 第1362条:在教会──基督的身体──的礼仪中,感恩祭是基督逾越的纪念,是祂唯一祭献的实现和圣事性的奉献。所有的感恩经中, 在建立圣体圣血的叙述之後,都有一端称为纪念(anamnesis)的祷词。
  38. 第1363条:按照圣经的意义,纪念不但意指回忆往事,也是宣告天主为人类所完成的奇迹异事。在举行这些事件的礼仪时,这些事件 透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临在和实现。以色列子民就是以这种方式,了解他们出离埃及的事件:每当他们庆祝逾越节时,出谷的事件便临现在信 徒的记忆中,如此促使他们的生活符合这事件。
  39. 第1364条:纪念在新约中得到了一个新的含义。每当教会举行感恩祭时,就是在纪念基督的逾越奥迹,这奥迹亦藉此而临现:基督在 十字架上一次而永远完成的祭献万古常新。「每次在祭台上举行基督──我们的逾越羔羊──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祭献,就是实行我们得救 的工程」。
  40. 第1365条:由於感恩祭是基督逾越的纪念,所以它也是一个祭献。感恩祭的祭献特质显示在基督建立这圣事的话上:「这是我的身体, 为你们而舍弃的」;以及「这杯是用我为你们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约」(路22:19-20)。在感恩祭中,基督所交付的身体,就是祂在十字架 上为 我们所交付的身体;所交付的血,就是祂「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的血(玛26:28)。
  41. 第1366条:所以,感恩祭是祭献,因为它使十字架的祭献重现(临到现场),因为它是十字架祭献的纪念,也因为它应用十字架祭 献的果实。
  42. 第1367条:基督的祭献和感恩祭的祭献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祭献:「所奉献的祭品是同一个,如今藉司祭的职务作奉献的,和当时那位 在十字架上作自我奉献的,是同一位,只是奉献的方式不同而已」。「在弥撒中所完成的神圣祭献里,同一基督身在其中,以不流血方式自 作牺牲;祂昔日以流血方式在十字架的祭台上一次而永远地奉献了自己」。
  43. 第1368条:感恩祭也是教会的祭献。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参与她元首的奉献。教会偕同基督完全奉献自己。她结合於基督的代祷,为全 人类祈求天父。在感恩祭中,基督的祭献也成为祂肢体的祭献。信友的生活,他们的赞美丶痛苦丶祈祷丶工作,都与基督的赞美丶痛苦丶祈祷 丶工作,及祂整个的奉献结合,因而获得新的价值。基督的祭献临现在祭台上,使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可以与祂的奉献相结合。

[1] F.F. Bruce, I & II Corinthians, NCBC, Eerdmans, London, 1978, p.111-112

[2] 《天主教教理》第1367条及脱利腾大公会议文献 (DS 1743)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2年4月3日

返回目录

F11 可按字面来了解弥撒是「重行」十架祭献吗?

  1. 承接着「(F10)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的讨论,误解者见天主教的《要理问答》第287条说 弥撒「重行」了十字架祭献,便按「字面解释」,以此「重行」为据,说它证明了天主教不相信主在十架上已一次而永远地完成了赎罪祭,却像 吴牧师所说的是(天主教)再次把这变成饼的基督杀了,亵渎主。让小弟在此澄清。
  2. 这本由香港公教真理学会出版的《要理问答》是几十年前天主教内十分通用的要理书,它以问答形式,十分概括精简地讲述天主教的信 仰,所以并没详细的讲解(此书也很细小,只得3.5吋x5吋,1/3吋厚),相比之下,1992年的《天主教教理》就详尽得多了 (内容却一脉相承)。
  3. A)重行(或「重现」丶「重演」)与纪念

  4. 《要理问答》第287条是这样的:问 弥撒怎麽是祭献天主的大礼呢?答 因为在弥撒当中,吾主耶稣自为司祭,将祂的圣身宝血,隐藏 在饼酒形内,当作祭品,献与天主圣父,这样重行了十字架上的祭献。
  5. 小弟手上的《要理问答》(1981年1月1,第31版)在「……这样重行了十字架上的祭献。」一句後加上圣经章节:路 23:46;22:19 -20 作为注脚(有些版本没有这圣经注脚)。可见这里虽用上「重行」一词(另一些天主教书籍有时会用「重现」或「重演」等字),但从它所加 上的路22:19-20,便知这是「纪念」/「重现」的意思。
  6. 以前小弟曾说过(例如:拙作「(F10)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第20点):犹太人的「纪念」 并非仅是对某东西的回忆,更是将它在当下/现在「重现」出来。
  7. 《天主教教理》第1363条就指出:「按照圣经的意义,纪念不但意指回忆往事,也是宣告天主为人类所完成的奇迹异事。在举行这些事 件的礼仪时,这些事件透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临在和实现。以色列子民就是以这种方式,了解他们出离埃及的事件:每当他们庆祝逾越节时,出 谷的事件便临现在信徒的记忆中,如此促使他们的生活符合这事件。」第1364条便说:「纪念在新约中得到了一个新的含义。每当教会举行感 恩祭时,就是在纪念基督的逾越奥迹,这奥迹亦藉此而临现:基督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远完成的祭献万古常新。『每次在祭台上举行基督──我 们的逾越羔羊──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祭献,就是实行我们得救的工程』。」
  8. 基督教福音派礼仪学者韦柏博士(Robert E. Webber)在其《崇拜:认古识今》一书(宣道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其中译本)也多次强调 「纪念」一词有「重现」的意思,例如在第128页,他指出:「主耶稣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路二二19)『纪念』 (anamnesis)正好表明『重演』的戏剧性。『纪念』一词原文的意义不单指『脑中的记忆』,那是强调理性主义的文化传统引导我们如 此解 释的;反之,在昔日的社会里,此词更具有动态的一面。『纪念』是在言语和行为上的,是从言语和行为中表彰基督。」他在第179页又说: 「在初期教会,纪念不只是回想,更涉及客观行动,是重新做出所纪念的事。」在第180页,他不厌其烦地表示:「我们须要再次解释『纪念』 (anamnesis)一词的意义。通常我们翻译为『纪念』,使其局限於思想方面想到往日一些旧事,倘若如此界定『纪念』一词的含义,则 大有 问题。因为,此词也包括了『在上帝面前『再次提及』和『再次表达/描画』的意思,再次表达往事,使该事的效果现时仍有效,就如实地 经历一样。』因此,这纪念就是在上帝面前,以此圣餐礼仪,纪念基督所献上那一次永远有效的祭,使这仍然有效的事实活现在今日信徒身 上,以饼和酒为符号,信徒凭信心领受基督。如此,这纪念就不是空泛的仪式,而是有力的宣告,表明在现今,基督牺牲的功效。」
  9. 韦柏博士也许不相信天主教圣体圣事的质变说(即饼酒经祝圣後实体转变成基督的圣体圣血),不过,这是另一回事。从以上的引文, 应该可以清楚看到「纪念」是有「重现」(或「重演」丶「重行」)的意思。
  10. 因此,《要理问答》第287条所说的「重行」十架祭献,是说2000年前主在十架上的唯一而万古常新的祭献,在这台弥撒中「纪念」/ 「重现」出来,今日参与弥撒的人所经历的是2000年前的那个祭献(同一的祭献),并非否认2000年前的一次而永远的祭献,亦不是要耶 稣再 度被杀害。
  11. B)没用上了「重现丶重演丶重行」等词的《天主教教理》段落

  12. 也许小弟再找一段《天主教教理》出来,此段没用上了「重现丶重演丶重行」的词语,但意思却一如上述,并没有变:
  13. 《天主教教理》第1353条第2段说:「在建立圣体圣血的叙述里,基督所言所行的力量,以及圣神的德能,使基督的圣体圣血,也就是祂 在十字架上一次而为永久所完成的祭献,以圣事的方式,临现於饼酒形下。」从这段教理可见,「临现」於(弥撒中)「饼酒形下」基督体血的 是「祂在十字架上一次而为永久所完成的祭献」。在这里它用「临现」一词,但《天主教教理》第1366条用「重现」一词时,便在後面用括号 注 明这「重现」是「临现」的意思,第1366条这样说:「所以,感恩祭是祭献,因为它使十字架的祭献重现(临到现场),因为它是十字架祭献 的 纪念,……」。
  14. C)用「重现」丶「重演」丶「重行」等词亦可算恰当

  15. 小弟认为(个人意见),天主教用「重现」丶「重演」丶「重行」等词,亦非全无道理,虽然後世的「弥撒」就是「主在十架上」这同一 的祭献,但「2000年前巴肋斯坦」与「後世(例如:今天)教堂内」是两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主在十架上的祭献在今日(本质仍是同一地) ……(怎麽说才好?!还是要用上「重现」丶「重演」丶「重行」这些字)重现/重演/重行出来,(或者说再次临到丶表达丶展现出来), 从某个角度之下,说它是「重现」丶「重演」丶「重行」仍是可以的,但这个「重现」丶「重演」丶「重行」是需要加以说明的(《天主教教 理》便说明了)。
  16. D)回应「字面解释」

  17. 一些类似术语的词汇,每个宗教/宗派都会有,这些词汇是不能按一般的意思来理解的,例如:「洗礼」一词在基督教不同的宗派里就 已有不同的含意,犹太人/旧约说「法律」(基督教中译为「律法」)就已有别於一般人所懂的法律了。
  18. 我神学院的教授告诉我们:「纪念」一词的原文,是别的语言无法译出的。我想无论用「纪念」丶「重现」丶「重演」丶「重行」来表 达它的意思,大概都会有其不足之处,并且需要加以解释。语言就是有其局限!亦因此,每个宗教/宗派的教义亦有其解读的学问。
  19. 凡明白事理的人都会明白到若要了解别人的术语,当从该宗教/宗派的意思来懂,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将自己的见解(例如:按字面去 理解)强加於她们身上,正如我若要讲论某福音堂的洗礼的意思时,决不应将我们天主教对洗礼的理解硬当作是她们的意思,我应讲述她们自 己对洗礼的看法,否则,我就会曲解了他人的教义。
  20. 其实,若按「字面解释」,也难结论出「再次把这变成饼的基督杀了,亵渎主」的是「天主教」,因为《要理问答》第287条写道: 「吾主耶稣自为司祭,将祂…献与天主圣父,这样重行了十字架上的祭献」,这是主耶稣自献予圣父的祭献,若退一步要说弥撒是「再次把这 变成饼的基督杀了」,那麽,杀基督的都不是天主教,而是主耶稣自己!
  21. 况且,天主教是遵行主耶稣在最後晚餐中所作的吩咐:「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参路22:19),所以不断举行弥撒。此事既是主 吩咐做的,又怎会是「再次把这变成饼的基督杀了」?难道主会这样叫人亵渎自己吗?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1年9月13日

返回目录

F12 书评1:从弥撒文献看《罗马天主教的福音》译得怎样?

  1. 小弟给误解者解释「(F10)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後(见该篇拙作),他从那本由一位现 已离开天主教的前神父麦卡棣(James G. McCarthy)君所着丶吴主光牧师及其领导的小组所翻译的《罗马天主教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一本反天主教的书,这中译本下称「该书」),摘录以下第一至第三段所谓的「天主教文献」,说它们已清清楚楚 说明每次弥撒,主耶稣是「被杀」丶「被杀了」(那些文献有「被杀」丶「被杀了」等词语),故此吴牧师说的正对,即弥撒是要耶稣再死 多几次,再次将祂杀害。後有另一位网友再引述以下最後两段英文天主教文献(是否从该书引述出来则不清楚),并引用一般的字典证明文 献中的IMMOLATED/IMMOLATION的意思是“kill(somebody)as a sacrifice杀(某人)作祭品”,然後藉此坚持吴牧师等人将IMMOLATED/ IMMOLATION译成「被杀」丶「被杀了」是正确的,於是弥撒的确是再一次(甚至再多许多许多次)把耶稣「杀掉」, 要祂不断地死在祭台上。
  2. 拙作「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且符合圣经」已清楚交代了「弥撒是否再将耶稣杀掉」的问题,有关的思想基本上不打算重复介绍了 ,但小弟在这里想藉「被杀」丶「被杀了」丶IMMOLATED/IMMOLATION等词汇,指出该书在翻译为中文时,在遣词用字上能给 读者暗示了一些 原本就不是天主教的思想(即使读者所读到的是被称为天主教的「文献」)!现在小弟先将那五段文献及字典的解说列出, 然後予以回应。
  3. A)那五段文献及字典对IMMOLATED/IMMOLATION的解释

  4. 该书第173-174页:「天主教相信,在弥撒献祭中,有一个人真实地牺牲了:那就是存在於饼和酒?的主耶稣。为此,教会称那块祝圣 过 的威化饼为『圣饼』(host)。这字在拉丁文的意思是『牺牲者』(victim),所以这牺牲祭是真的。祭司「藉着圣灵将一个无辜的 『牺牲者』 杀了,献与父神为牺牲祭。」(第二次梵蒂岗会议,“Sacred Liturgy,” “General Instruction on the Roman Missal,” Chapter 2, Section 55.)
  5. 该书第176页:「因为在弥撒献祭中,我们的主也被杀了。只不过『他为信徒的需要而以一种属灵粮食的形式存在於饼和酒中。』」 (第二次梵蒂岗会议, “Sacred Liturgy,” “Instruction on the Worship of the Eucharistic Mystery,” no. 3b; quoting Paul VI, Mysterium Fidei.)
  6. 该书第178页:「这样,献在祭坛上那个叫人感到可畏的牺牲祭,并不是空泛地记念耶稣基督的死和爱,而是一个真实而合适的牺牲 行动。因此,我们的大祭司藉着这样『不流血被杀』将自己献与父神,成为最蒙神悦纳的『牺牲者』,正如他在十字架上牺牲一样。」 (Pope Pius XII, Mediator Dei, no. 68.)
  7. “In an unbloody representation of the Sacrifice of the Cross and in application of its saving power, in the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e Lord is IMMOLATED when, through the words of consecration, He begins to be present in a sacramental form under the appearances of bread and wine to become the spiritual food of the faithful.”(Mysterium Fidei on the Holy Eucharist by Pope Paul VI)
  8. “The august sacrifice of the altar, then, is no mere empty commemoration of the passion and death of Jesus Christ, but a true and proper act of sacrifice, whereby the High Priest by an unbloody IMMOLATION offers Himself a most acceptable victim to the Eternal Father, as He did upon the cross.”(Pope Pius XII, Mediator Dei, no. 79)
  9. Immolated, immolation何解?误解者说让我们查查字典:Main Entry: im〕mo〕late Pronunciation: 'i-m&-"lAt Function: transitive verb Inflected Form(s): -lat〕ed; -lat〕ing 1 : to offer in sacrifice; especially : to kill as a sacrificial victim 2 : to kill or destroy often by fire im〕mo〕late[赤mm l角yt ] (past im〕mo〕lat〕ed, past participle im〕mo〕lat〕ed, present participle im〕mo〕 lat〕ing, 3rd person present singular im〕mo〕lates) transitive verb kill as a sacrifice: to kill a person or an animal, for example, as a ritual sacrifice, or to commit suicide as a protest, especially by burning (formal)
  10. B)吴牧师等人如何翻译?

  11. 按一般字典来说,“IMMOLATED/IMMOLATION”的意思既是“kill(somebody)as a sacrifice杀(某人)作祭品”,吴牧师等人若把这个字译成 「(被)杀了」,那麽,纵然他们不是拿“IMMOLATED/IMMOLATION”当作“kill”来翻译,大概也只是表达了 “IMMOLATED/IMMOLATION”中的“kill” 而已,意义未算完整。
  12. 此外,“IMMOLATED/IMMOLATION”,其拉丁文是“IMMOLARE/IMMOLATIO”,天主教文献通常把它译 作「祭 献」,并非「杀了」。天主教是不会 说「耶稣在弥撒中被杀了」的,因为弥撒不仅以圣事的方式重演2000年前耶稣在十架上的救世祭献,在弥撒中信友们(主耶稣的肢体--教 会)也参与这 祭献,他们的生活与耶稣的救世祭献结合,一起献给天父(参《天主教教理》第1368条)。若将 “IMMOLATED/IMMOLATION”(祭献)说成 或懂成耶稣在 (每台)弥撒中被「杀了」--再死一次,那麽,信友们每个主日参与弥撒时岂不是也(次次)「(被)杀了」,也不断地死许多次?!怎是如 此?!
  13. 大家都知道某些字在某些行业丶某些团体(尤其是宗教团体)都有其特有的意思,是不能按一般用法来了解和翻译的,例如:一般人所说的法 律就跟 犹太人的「法律」不同;person一字按一般的字典可译成「人」,这是正确的翻译,但person一字在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内讲天 主圣三/圣三一时 就有 其特有的意思(它已是个technical term)。这是要在该宗教自己的文化去了解的,不可以将一般字典的意思,拿来当作是它的准确意思,也不应拿一般字 典的「人」(person)字来翻译圣三中的person(「位格」)。
  14. “IMMOLATED/IMMOLATION”(祭献)一字也是如此,它在天主教内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字在我们天主教的文化中 有其特有 的意思,是个technical term,它也是要在天主教自己的文化去了解和翻译的,实在,若要了解某个字的意思,许多时我们还得兼顾其上文下理,并看它的一贯用法, 才能掌握这个字究 竟有甚麽意思。别说“IMMOLATED/IMMOLATION”不该完全当作“kill”来翻译,即使可以,也不能用一般字典来译它。 所以,请恕我直 言,若按一般字典来翻 译(或诠解)人家的technical term,不仅译错,且会显出译者的无知,若坚持如此翻译是正确的,则会歪曲别人的内容。
  15. 记得大约在10年前,香港立法局首次直选後,民主派大胜,一举赢得全部18个议席,之後,这18位议员「前往」港督府会见彭督。有些 报章却称 之为 「18位议员『操上』港督府会见彭督」。说「前往」则较中性,用「操上」则像杀气腾腾般的描述。用不同的字,能暗示(或带出)不同的思 想,导引读者有 不同的理解和印象。将天主教文献中的IMMOLATED/IMMOLATION,译成「杀了」,情况也是一样。
  16. 误信吴牧师说弥撒是把耶稣再行杀害的误解者,在该书看见天主教文献写着「因为在弥撒献祭中,我们的主也被杀了。……」丶「祭司『藉着 圣灵将 一个无辜的『牺牲者』杀了,……」时,所得的印象岂不也是类似这个:「看!弥撒果真是要耶稣再度被杀,天主教自己的文献都是这麽说!」若 非如此, 误解者又怎会从该书摘录那些文献来「证明」吴牧师说得正确呢?
  17. 上述第三段中文文献,即“Mediator Dei”那段的文字,第一行的「叫人感到可畏的牺牲祭……」,一般来说,「可畏」一词都给人较负面的印象, 例如「人言可畏」就是。这段文献的英文版(即上述第五段文献)是“The august sacrifice of the altar, then, is no mere empty commemoration of the passion and death of Jesus Christ,……”小弟没Mediator Dei的天主教中译本在手,不知“august”一字在该文献怎样翻译,但按那网友查考一般 字典的做法,小弟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找到“august”一字的意思是“inspiring feelings of respect and awe; majestic and imposing令人敬畏的 ;威严的;堂皇的”,其例句则是“an august body of elder statesmen德高望重的政界元老们”。由此看来,“august”一字并不负面,若把它译成 「崇高的」丶「庄严的」,相信许多人都会同意这个译法会更能表达其原有的(正面)意义。
  18. 实在,弥撒纪念/重现基督在十架上这唯一的祭献,面对这祭献,天主教的反应是极为正面的:「感恩赞颂」(参《天主教教理》第 1359- 1361条), 不是「感到可畏」!吴牧师等人却用「叫人感到可畏」,这样的翻译会引导人对天主教(及其弥撒)有甚麽印象?
  19. 以上所说,不是存心指责吴牧师等人,或作任何人身攻击,小弟想指出的是:虽然该书封底说「……本书最宝贵的地方,是因为作者搜罗天主 教古 今所有梵蒂岗公认最可靠的资料写成,……」,但读者看该书所引述的天主教文献时,纵使像是看天主教自己的文献,可是在某程度上已经失真 了。在点 出这个真相时,虽然小弟只是以事论事,无奈也会令吴牧师等人面目无光,这实非小弟所愿,还望各位见谅。
  20. 顺道一提,James G. McCarthy所着的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即《罗马天主教的福音》的原着)及其制作的 “Catholicism: Crisis of Faith”(Video,VCD),分别已有Catholic Insight(http://www.cathinsight.com/apologetics/mccarthy/) 及Catholic Answers (http://www.catholic.com/library/Exposing_Catholicism.asp) 回应,各位不妨浏览。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2年6月22日

返回目录

F13 告解,皆因跟从圣经!神父怎麽会有赦罪权柄?

  1. 误解者根据若/约一1:9认为信徒犯罪後,只消认罪忏悔,天主便赦免他,因此无需告解;他又认为主耶稣只把赦罪的权柄交给教会,没交给神父,加上神父都只不过是人,哪有资格赦罪。小弟尝试回应一下。
  2. A)告解,皆因跟从圣经!

  3. 首先,天主教徒若犯小罪,自行忏悔(发上等痛悔)便成,无需告解,但若犯大罪,则需领告解圣事(又名「修和圣事」丶「忏悔圣事」……)。如果想找神父告解,但找不到,那就当别论,自己发上等痛悔也行;不过,日後若能找到神父告解,他就应去告解。
  4. 正如若/约一1:9所说:「若我们明认我们的罪过,天主既是忠信正义的,必赦免我们的罪过,并洗净我们的各种不义。」一个人如果真心认罪痛悔自己的罪(不论大罪小罪),即使他没有机会告解(例如一生都找不到神父),天主都会宽恕和赦免他,但请留意,是「没机会告解」,并非「有机会去告解而不去」,如果他可以去告解,他应该去,因为这是天主的意思,若/约20:21-23清楚记载主耶稣在复活之後,显现给宗/使徒时建立告解圣事,将赦罪(及不赦)的权柄交给他们,叫他们赦免人们的罪,那时,主耶稣「向他们嘘了一口气,说:『你们领受圣神罢!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所以我们要遵行主耶稣的意思去告解,好领受赦罪的大恩。圣经也吩咐信徒「要彼此告罪,彼此祈祷」(雅5:16)。
  5. 若/约一1:9和若/约20:21-23两者没有冲突,你去告解时要认罪痛悔,你认罪痛悔的话就会遵行主耶稣的意思去告解,领受上主的赦罪和宽恕。其实,告解本身都包含「真心认罪痛悔」,忏悔者真心认罪痛悔自己的罪,乃告解圣事的必备要素,如果那个人根本没认罪痛悔,那麽,即使「办了告解」,也没有真正「告解」。
  6. 基督徒犯罪,不仅得罪了天主,也损害了教会(例如令教会蒙羞),天主教徒到神父那里告解,正是与主与教会和好,「而教会却以仁爱丶榜样和祈祷,帮助他们悔改。」(《忏悔圣事礼典》导言(1973)(按1983年法典修正)第5号)
  7. B)神父怎麽会有赦罪权柄?

  8. 误解者追问道:「即使主耶稣交了赦罪权给当日的宗/使徒,但今日的神父怎麽会有此权柄?」这个问题似乎无需要问,因为它也适用於「今日的牧师又怎麽会有权柄开圣餐呢?」如果要答,则单从上述若/约20:21-23已可见到主耶稣将赦罪权交给了宗/使徒(简单来说,即今日的主教,他们是教会的领袖),根据圣经的记载,宗/使徒可以自行选拔他们的助手--执事(宗/徒6:1-7)和长老(宗/徒14:23,铎/多1:5,简单来说,即今日的神父),而天主透过宗/使徒给长老和执事覆手,便赋予他们各种神恩和权柄(参宗/徒6:6及10,宗/徒8:5及38,宗/徒20:28,弟/提前4:14,弟/提後1:6-14,铎/多1:6-7,伯/彼前5:1-4,雅5:14-16等,另参宗/徒8:17-19),好能分担牧养天主的子民。神父是主教的助手,分享了主教的司祭职权,因而领受了从主耶稣那里而来的赦罪权。
  9. 误解者再辩说:「赦罪权不是交给某一个或某几个人,而是交给(整个)教会,有赦罪权的是(整个)教会,不是神父。」既然(整个)教会从主耶稣那里领受了赦罪权,那麽,教会当局自然可以(自行)运用适切的方式给悔罪者通传上主赦罪的恩宠,并将赦罪的职权授予她认为合适的人。所以,主教和神父由於神品圣事,享有「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赦罪的权柄(参《天主教教理》第1461及1462条)。教会能够这样作出适切的安排,就像上面提及过的「宗/使徒可以自行选拔他们的助手--执事和长老」一样,小弟想到的另一个例证是:在宗/徒15,教会当局议决了外邦人信主无需行犹太人的割损礼,此事就如此生效了,并且视为「圣神和我们决定」(宗/徒15:28)。的确,教会当局有权作出适当的安排。
  10. 容我在此简单地总结一句:主教和神父都只是人,如果主耶稣没有将赦罪的权柄交给他们,他们凭着自己的确没资格赦罪,但是主耶稣已将赦罪的权柄交给了他们,所以他们有权柄以天主之名赦罪;而且,我们要去告解,好领受赦罪的大恩,因为这是主耶稣的意思和圣经的吩咐哩。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20年11月9日

返回目录

F14 信徒犯罪後要忏悔做补赎是合情合理的

  1. 误解者认为天主教徒犯罪後便要忏悔做补赎,就不是因信成义,是靠善行得救;并声称补赎是包括拜苦路丶念玫瑰经丶朝拜圣体,念天主 经丶圣母经等,又说天主教徒之所以得赦罪,不单因主耶稣所受的苦难功劳,竟也因圣母和诸圣人圣女多馀的功劳,才可免除教友为已赦免的罪 所应受的暂罚,即所应做的补赎。
  2. 有关天主教是否相信因信成义,信主後成义的恩宠是否会失去等问题,将会在本网站的D项「因信成/称义」各篇拙作中交代,在此不赘, 本文将集中讨论告解(主要是补赎)。
  3. 天主教相信:人信主受洗前,所犯的罪皆在圣洗中赦去(即成义/称义);人信主後,也会犯罪跌倒,信主後所犯的罪(指大罪,若犯小 罪自行忏悔便成)则在告解圣事中宽赦。
  4. 人信主後,若犯了罪,认罪忏悔是十分应该的事,难道我们(包括误解者在内)可以持着「信了主」或口里嚷着「我已因信成/称义了」 ,就不用为信主後所做的错事坏事而认错?(听说有些福音堂主日崇拜一开始就会先行忏悔哩!)抑或我们信主後就永远不会犯罪跌倒呢?若是 如此,这跟现实,及那写给已信了主的人的若/约一1:8相符吗?
  5. 天主教基於对圣经的了解及初期教会的传统,认为(犯大罪後)忏悔时需办告解。在这圣事中,告罪者赖仁慈天主的恩宠向那「先爱了 我们」(若/约一4:19)的天主认罪,也向教会认罪(因为教会是一个团体,信徒犯罪也令肢体蒙羞受害),与主修和,也与教会修和。实 在, 他的忏悔对世界也有益处,因为他不再以其罪过绊倒别人,相反却以遵行主道的善行来生活,使社会更有基督的爱(参《忏悔圣事礼典》导言 1973,按1983年法典修正,第5条)。
  6. 告解圣事中有「告明」的行动(即向神父明认罪过),告明之後,神父会叫告罪者「做」一些「东西」,去弥补丶赔偿丶补救因自己的 罪过所造成的祸害丶混乱,例如:偷了别人东西的,归还所偷的物件;破坏了人家声誉的,应(尽力)予以澄清;念天主经(祈祷)好加强自 己与主的关系;做些克己的功夫(如守斋)来操练自己的意志,以便(下次)坚拒诱惑;为你所得罪的人做一些令他开心的事,或帮他一个忙 ,好重建你们的关系……这些「东西」我们称为「补赎」。
  7.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到「补赎」也是治疗告罪者的良药,能帮助他改过迁善,而且是个合情合理的做法,正如我们在路上撞倒别人, 说声「对不起」之馀也会扶他起来,并帮他拾回跌在地上的东西!我们信了主的人大概不会丶更不应恃着「信了主」而在「撞倒别人」之後, 像当作甚麽也没发生过一般就离去吧!看!税吏匝凯/撒该一悔改,「补赎」也就紧随其後,「匝凯站起来对主说:『主,你看,我把我财物 的一半施舍给穷人;我如果欺骗过谁,我就以四倍赔偿。』」(路19:8)(路19:8)
  8. 告解中,神父给予补赎之後,告罪者再向主诚心忏悔,然後神父念赦罪经(即为告罪者祈祷)并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赦免告罪者的罪, 然後告罪者回(家)去做补赎。神父所念的赦罪经如下:「天上的慈父,因祂圣子的死亡和复活,使世界和祂修好,又恩赐圣神赦免罪过,愿 祂藉着教会的服务,宽恕你,赐给你平安。现在我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赦免你的罪过。」告罪者答:「亚孟。」(即「啊们」)
  9. 误解者的说法(见上述第1点)实在十分含糊和误导,他将天主教内许多东西胡乱地并凑在一起,例如:拜苦路和朝拜圣体这些灵修丶 敬礼,是甚少用作补赎的,本人返回天主教20年,首几年每周告解,後来(直到现在)一个月至两个月告解一次,在这麽多的告解中,从未试 过以拜苦路和朝拜圣体(指朝拜圣体的敬体,并非在圣体面前祈祷敬拜祂)来作补赎,念玫瑰经也不常有。而神父的赦罪经已表明是单靠天主 (圣三)的救恩,并非靠「圣母和诸圣人圣女多馀的功劳」。这些所谓「功劳」,会涉及「大赦」的问题,小弟将在拙作「试澄清『大赦』的 问题」再作交代。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2年6月12日

返回目录

F15 有圣事并不相反「因信成义」的道理

  1. 承接着「(F1)浅谈圣事:有形标记赋予无形的恩宠」的讨论,误解者认为天主教既说圣事是祂施恩的工具和途径,这便相反「因信成义」 的道理,也表示耶稣的救恩不完善,因为要人做一些行为(前去领圣事)来补充,变成了靠行为来成义。让小弟解说一下。
  2. 首先,简单来说,「因信成义」的意思是说人之能够得救(升天堂丶入天国),不是靠人的努力或善行去赚取的,而是靠耶稣在十架上的死 而复活,如果祂不是这样做,为我们成就了救恩,则任人善良到好像孔子丶孟子,或像佛教徒般经常施舍丶放生丶积阴德,无论你做了多少好事, 都不能凭这些善行来达致「得救」。耶稣既完成了救恩,那麽人如何领受到这份救恩呢?就是「信」--信耶稣丶跟随祂。简单来说,这就是 「因信成义」的意思。(详参本网站的D项)
  3. 天主教肯定「因信成义」的道理,肯定耶稣的死救赎了世界,肯定祂的救恩本身是完备的,无需任何人加添甚麽来使祂的救恩变得完整, 祂的救赎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个恩宠/恩典(参《天主教教理》第1996条)。有机会信耶稣的人,「信」当然是领受/接受救恩的正常方式, 弗2:8 说:「因为你们得救是出於恩宠,藉着信德,所以得救并不是出於你们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
  4. 但是,「信」本身已是个「行为」--你(去)相信(某东西),这不已是个「行为」麽?「信」,也不代表没有其他的「行为」,讲「因信 成义」的罗马书,其10:9-10便说:「如果你口里承认耶稣为主,心里相信天主使祂从死者中复活起来了,你便可获得救恩,因为心里相 信,可使人 成义;口里承认,可使人获得救恩。」这段圣经怎样说人的得救?不仅是「心里相信」,也包括「口里承认」哩--「口里承认」更加是个「行 为」了。
  5. 其实不仅是「口里承认」,在其他圣经我们看到耶稣还建立了(七件)圣事,来通传(或分施)祂的救恩,以圣洗圣事为例,耶稣就说: 「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谷/可16:16,其他章节可见若/约3:5-6,铎/提多书3:5等处),圣洗圣事本身是与信德连在一起的, 洗礼实现了因着 「信」所带来的成义,亦即是得到耶稣十架上的救恩了(参《天主教教理》第1992条)。所以,圣事并不否认耶稣的救恩,也不是为祂的救恩 补充 甚麽,反之,圣事「预设已有信德」(《天主教教理》第1123条),的确,谁若像佛教徒那样不信耶稣及其救恩,又怎会前来领圣事呢?
  6. 天主虽然成就了完备的救恩,但祂不强迫你接受,你可以接受,亦可以不接受。信丶口里承认和受洗(领受圣洗圣事)都是「接受(祂完备救 恩) 的方式」,并不是给祂的救恩加添甚麽丶补充甚麽。我们透过圣事来领受主的恩典,跟「口里承认」这个行为一样,并不相反「因信成义」的道 理,也不 是意味着耶稣的救恩有任何的不完善。我们只是遵照耶稣的吩咐(参玛/太28:19)去接受洗礼,去获得祂在「信而受洗(礼)」中要赐给人 的救恩。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 2005年6月15日

返回目录

F16 天主教要神父做上帝和信徒的中间人/中介,天主教徒「只能间接」丶「不能直接」同天主接近丶祈祷丶交往吗?

    甲)天主教的真相

  1. 噢!这是个误会!天主教徒可以直接地跟天主接近和沟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个教友都可以随时随地丶自己独自一人念天主经(即是念主祷文),完全无需神父或圣人或其他人在旁,亦完全无需任何人代他念。不仅是念天主经,其他的祈祷,诸如:唱圣歌丶默想等等,都是一样,可以自己独自去做。
  2. 天主教徒除了直接与天主交往外,的确也有间接的做法,例如:虽然在举行七件圣事时,其实是「基督在圣事中亲自行动:是祂在付洗,是祂在圣事中行动,通传圣事所表徵的恩宠。」(《天主教教理》第1127号,因此圣事有效),但是在表面上,就肉眼所见,也真有神父在给人付洗……,教友参加圣经班丶或在弥撒中,听天主的道理时,就如基督教徒在信仰课程丶主日崇拜一样,一方面固然有天主无声无息的临在和施恩助佑,另一方面也是聆听导师丶神父/牧师的讲论。
  3. 乙)「间接」也行,因为天主都用「中间人」;祂「直接」和「间接」并用

  4. 其实,天主也是「直接」和「间接」并用的,例如:耶稣曾亲自/直接发显给保禄/保罗,使他归化,甚至那时的强光令到保禄/保罗失明(参宗/徒9:1—9),接着,耶稣就派遣阿纳尼雅/亚拿尼亚去给保禄/保罗覆手/按手,(间接地)使保禄/保罗复明并充满圣神/圣灵(参宗/徒9:10—19),可见耶稣也透过「中间人」去工作。
  5. 天主直接显现的始终较少,用中间人这种间接方式似乎较多,比方,耶稣其实可以亲自/直接给历代每一个人传福音丶施洗和教导,但祂复活後,却在加里肋亚/加利利的山上派遣十一个门徒,对他们说:「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玛/太28:18—20)耶稣又派宗徒/使徒做中间人去赦免人们的罪,那时,祂「向他们嘘了一口气,说:『你们领受圣神罢!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若/约20:21—23)全能的天主也用天使做中间人,向玛利亚传达圣子要在她腹中降孕的讯息(参路1:26—38),祂其实无需每人都派一个天使在他们身边(参玛/太18:10),予以协助,祂自己可以独力包办,但祂却这样做了;在旧约时代,天主召选梅瑟/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也召选各民长/士师丶依撒意亚/以赛亚等众多先知做中间人帮祂工作;就连那不属於天主子民行列的波斯王居鲁士/古列(参依/赛44:28,45:1),天主也透过这位中间人去释放以色列人回归故国;祂又吩咐梅瑟/摩西叫以色列民众透过司祭这个中间人,向祂献上全燔祭/燔祭丶素祭丶和平祭/平安祭丶赎罪祭等各种祭献(肋/利1—5)。
  6. 丙)天主不仅用中间「人」,也用中间「物」去作为祂施恩的工具和媒介

  7. 不仅是中间「人」,甚至「乌陵」和「拈阄/摇签」也被天主使用,间接地来传达祂的旨意,前者的例子有:天主吩咐梅瑟/摩西派若苏厄/约书亚作其继承人,祂说若苏厄/约书亚「应到大司祭厄肋阿匝尔/以利亚撒面前,请司祭为他在上主面前咨询『乌陵』的决断,他和一切以色列子民及全会众,应依照指示去行事。」(户/民27:21)後者的例子有:伯多禄/彼得提出要补选一人接替犹达斯/犹大为宗徒/使徒时,就用「拈阄/摇签」选出了玛弟亚/马提亚(参宗/徒1:15—26)。
  8. 耶稣只要愿意,就可「隔空」治好百夫长的仆人(参路7:1—10)和王臣的儿子(参若/约4:46—54),但祂亦会透过唾沫丶泥丶水(洗)来治好胎生的瞎子,那时,耶稣「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对他说:『去,到史罗亚水池里洗洗罢!』──史罗亚解说『被派遣的』──瞎子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若/约9:6—7)因此,祂在圣事中,同样可以用神父丶水丶油等等作为中介,去给人施恩。
  9. 丁)其他

  10. 马丁路德用当时平民通用的德文,将圣经翻译出来,使无数不懂拉丁文的德意志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加上当代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用人手慢慢抄写,圣经就更加可以广传开去。马丁路德和活字印刷术,都可谓成了神的话语和人之间的中介,造福了世界。
  11. 由此观之,天主教也像天主和基督教那样,「直接」和「间接」并用。当然,误解者是有权以为天主教徒「不能够直接地」亲近天主,而「只能间接地」透过中介去连系天主和人。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20年11月8日

返回目录